林卫民:“话题教学”是特殊时期开展远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 关注
民小编说
在当前的形势下,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网上”是无奈之举,也是应对之策。但是,我们仍然要向网络教学要效果,而不仅仅是要学生紧盯远程教学的屏幕完成每个课时。特殊时期的远程教学活动必须要从屏幕转向头脑,从PPT呈现转向学生的深度思考。一起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的思考。
的的法都 放
根据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各地教委通知中小学延期开学,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家学习,“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内容以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加强体育锻炼、参与家务劳动等为主,各中小学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体组织上新课,也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和集体活动。”这并不意味着,远程教学可以随意地进行,反而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更有智慧的设计,保证“不能上新课”的远程教学能实现“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1
重新检视课程与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从现场教学到远程教学,教学的时空变了,教学的话题、内容、方式和要求,也应当作相应的变化,如果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教师依然高高地站在虚拟的讲台上,继续教室里“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学生的视力、教师的体力都会出现不适,甚至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的身体伤害。
针对特殊时期的远程教学,仍然需要思考的是长期存在的教学问题:
1.什么话题最值得教学?
2.通过一个单元、一个话题的教学,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
3.在不允许安排教授教材新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应当让学生做什么才能进行有效学习?
4.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进步?
正如(美)韦罗尼卡等著的《全球胜任力》一书所说,“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很简单,一旦我们尝试去回答则会引发我们复杂且有趣的反思。”特别是站在全新的远程课堂情境中,用未来教育和全球化等视角去检视课程和教学工作,将会发现有很多方面需要一线教师去深入地探索和讨论。
2
什么样的话题最值得教学?
“不允许教授新课”的远程教学,最适合的基本模式是开展“话题教学”。而话题教学首要的前提是教师要找到最有价值的话题,也就是说教学的话题必须能够经受意义的考验,包括广度、独特性、即时性、紧迫性以及伦理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有着未来的格局、着眼于全球化的意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现实如当前的防疫形势建立联系,以强大的学科基础来构建有意义的话题、创建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进而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
基于当前中小学课程的现实,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于创建解决问题的学习情景是非常必需的,高质量的教学关键在于能够用“已知”来对抗“未知”,同时找到所谓的“已知”的缺陷,因此,课程与教学有必要在“学科本份”的基础上,走出学科、走向真实的世界。
正如《全球胜任力》一书所说,“当今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显得更为重要且更具挑战性”,面对远程教学又不能教授教材知识内容的“新的教学形态”,教师平常以那种娴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可以驾驭的现场教学,并不见得同样适合远程课堂教学。“不允许讲授新课”的远程教学,需要教师用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智慧和高超的专业能力,以话题的方式把控教学内容,以努力实现远程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特殊时期以话题教学模式开展远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把“已知的知识”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去解决某个现实问题,尤其是将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知识置于全球化、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情境中,从而找到“已知的知识”的缺陷,通过深入的探究、对话与分享,可以清晰地发现所谓的“已知”仍然还是“未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深入探究貌似“已知”的“未知”。例如,关于“英雄”和“勇敢”的话题,针对当前防控疫情时期被称之为“逆行英雄”的医务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货车司机、志愿者,原有课本内容中有许多“已知中的未知”可以拓展、深化,这是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也是教学过程的新挑战。
3
能让学生学到什么?
课程与教学必须强调学习效果,教学管理不仅要问教师教了什么,还要追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当学习没有发生,所有的忙碌只不过是“白忙乎”。对现实世界的实质性理解状态,这是判断学习有无发生的关键所在,值得指出的是,理解的不只是知识,更要用知识去理解世界,“把学科看成是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思考工具,通过此我们来理解世界,诠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产品,并有见地地提出新的问题”,理解的价值与意蕴不只是向内的,更是指向外部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做好的事情是:基于学科视野,促使学生对于世界是如何运转问题产生认知和兴趣。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力”上,也就是说必须训练学生能够做到“以专家的方式进行日常学习、思考和活动”。教学要创造学习过程的体验,以理解特定的情境、描述现象、揭示联系等作为教学设计的节点,使学科知识与要讨论的话题进行实质性接触,让学生用学科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以更大的参与程度深刻地理解和展开重要议题的讨论,例如,语文学科与学生讨论现实意义的写作话题,关于未来前景和风险的议论文,关于防控疫情期间生活的记叙文,或者关于通信技术如何服务防控疫情的说明文。
我们一直致力于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其根本的标志在于课程与教学究竟能为学生带来多大程度的深刻理解。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现实,与学生自身世界有着强大联结和影响力的话题,才能被学生认为是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采取更好的方法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改变,主要包括:
1.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呈现,挖掘教学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例如,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所思所想,由于“独居”引发自己对于现实生活、家庭亲情、同伴友情等方面原有所持观念的冲击,以及疫情带来的恐惧及对社会稳定与动荡的讨论,特别是那些父母在抗疫第一线的同学,“大家”的责任担当与“小家”的亲情离别所带来的情绪纠结。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以触发学生持久的学习激情,深入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寻找“与更大的世界”联结。一个现实的、本土的话题,与未来社会及当今时代的全球化存在着多个维度的连接,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探寻与教学话题相关的各种文化变量。以我校的外语学科为例,可以借助对于这次疫情发生后世卫组织的紧急决定、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以及这些国家对于本国疫情风险的处置措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的全球性解释”或“全球政策对地方问题的影响”的话题,这些话题对于学生将会有特别的吸引力。
3.以强大的学科支撑来展开教学。我们应当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前的中小学校没有抽象的教师而只有具体的学科教师,客观上必须考虑“教学话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科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于解释情景和创建解决方案是非常必需的”,高质量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事实,而是让学生了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及其复杂性,这一点,必须要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例如,化学学科可以讨论“消毒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此去讨论科学防疫的现实话题。
因此,这段时间能让学生学到什么,不能只是着眼于传统的学科框架,要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着眼于学生在情绪控制、协作、思想开放、线上交流、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表现。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现象、开展相关的设计、找到解决方案、提出新的问题及追求创新的能力等方面,有多大的促进效果。教学的目标是否实现,还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之中,例如,在现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捕捉到涉及一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注于形成观点或结论,并清楚地与他人分享,等等。
4
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想使学生出类拔萃,就不能仅仅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例行公事的打分,更要以期待的眼光,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表现和积极的进步。
学生的进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和每一个教学节点作品和成果的呈现中,教师需要创造让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例如,让学生发言、呈现文字报告、交流与信息反馈,让所有学生能展示他们的成就,表达后续继续追求进步、实现成功的信心。有经验的教师很少对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最终表现感到惊讶,因为一切变化总是那么地自然,当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探究问题的设计思路时,实际上就开始了对学生学习方向、假设和可能性的评估。
以促进学生学习作为目的的评价,特别要关注话题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挑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源”,为了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教师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以能清晰地向学生描述任务并指导学生如何独立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好奇、问为什么并主动地寻找答案,而不仅仅是学生紧盯远程教学的屏幕等待着教师提供的答案。通过师生的共振,将特殊时期的远程教学活动从屏幕转向头脑,从PPT呈现转向学生自己与内心的对话。为此,教师可以请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探究环境、具体任务的思维方式之外,去探究包括自己内心世界在内的指向心灵、触动良知的力量。对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总是伴随着改变的愿望,为师者应当能够洞察这一切。
总之,特殊时期、特别要求的远程教学,为我们重新检视指向“真教育”的那些基本的、而且长期存在的教学问题提供了空间,如果处理得当,远程教学所揿下的不只是电脑按键而是启动教学变革的“核按钮”,由此可能会带来课程与教学全新的“核裂变”,而这次变化的推动者恰恰是第一线教师——真正的变革力量。
本文作者 | 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微信编辑 | 董筱婷
推荐阅读
可缩短学生暑假!这些省发通知了……关于居家学习建议,听听7位特级校长怎么说?
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治疗超10人!对战新冠病毒,多种药物和疗法正在临床发挥效力